近日,《中国菰和茭白基因组学研究》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闫宁副研究员、张忠锋研究员和浙江大学郭得平教授等著,是一部系统阐述中国菰和茭白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的专著。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为该书作序。
中国菰属于禾本科稻族菰属的多年生植物,有3000多年的食用历史,其颖果菰米在我国古代是重要的“六谷”之一。在汉代末期,中国菰在生长过程中被茭白黑粉菌侵染形成膨大肉质茎,导致其不能开花结籽,但由于其膨大肉质茎口感鲜嫩甜滑,于是逐渐开始将其作为蔬菜食用,名为“茭白”。自唐代起,茭白逐渐开始进行人工栽培,而收获菰米的中国菰则主要以野生状态存在。
中国菰和茭白在我国分布广泛,除西藏外,全国各地的湖泊、沟塘、河溪、湿地和水田中都有生长。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食物观”中指出,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要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悠久的食用历史、广泛的资源分布及其营养保健价值使得中国菰和茭白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研究其基因组是其开发利用的基础。
该书主要内容包括菰属植物种类分布、起源进化与中国菰遗传多样性,中国菰染色体水平基因组构建与落粒性相关基因分析,中国菰米发芽过程中酚类化合物积累机制,中国菰抗病基因ZlBBR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茭白几丁质酶基因ZlChis表达特性,茭白铵转运蛋白基因ZlAMTs的鉴定及表达分析,茭白的起源与驯化,茭白黑粉菌诱导茭白茎发育重编程以及茭白膨大茎表型的变化,LncRNA 在茭白茎膨大过程中的作用,茭白黑粉菌诱导茭白膨大茎形成的共生机制,促进茭白肉质茎膨大的生长素来源及细胞分裂素双元信号系统基因的鉴定。
该书是近年来对中国菰和茭白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最新科研成果的系统总结,该书的出版不仅对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物学和园艺学等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广大师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未来开展中国菰和茭白的研究有重要推动作用。该书既是一本研究性专著,也可作为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